100%

聽雨叢談  (清)福格 著

http://club.xilu.com/wave99/msgview-950484-84555.html

  ●目錄

  再版說明

  卷一

   1 滿洲原起

   2 八旗原起

   3 八旗方位

   4 滿蒙漢旗分

   5 八旗姓氏

   6 祭祀

   7 神板神筸

   8 五等

   9 紅絨結頂

   10花翎

   11羽纓冠

   12滿洲掌院

   13滿官名

   14四褉袍

   15大學士

   16內旗旗鼓與八旗漢軍不同

   17滿漢互用

   18黃馬褂

   19黃面褂

   20玄狐褡𧞤

   21綠壓縫靴

   22步軍統領

   23執事樂人服色

   24文武互用

   25黃繮紫繮

   26筆帖式

   27八分公

   28大堂

   29中堂

   30翰林學士

   31侍衞

   32軍士錄用文職

   33先後輩舊寅

   34滿洲翰林不必科目

   35佐領

  卷二

   36蒙古

   37同名蒙古部

   38漠南蒙古藩封

   39漠北蒙古藩封

   40青海蒙古藩封

   41河套等部蒙古藩封

   42西藏蒙古藩封

   43札薩克

   44九白

   45布扎 背什骨

   46瑪克什密

   47阿察布密

   48冠禮

   49鄉試同考官

   50京兆尹體制今昔懸殊

   51科場迴避

   52異姓王

   53漢人不由庶吉士入翰林

   54道員

   55明紀亦有滿蒙官

   56皮裘

   57轎頂

   58帽頂

   59謚法

   60營房

   61外省文職旗缺

  卷三

   62都察院滿御史原稱理事官

   63滿洲典試差始

   64經筵講官

   65漢軍迴避刑部

   66內閣學士亦稱翰林

   67督捕官

   68答應

   69內大臣

   70肩輿

   71八旗直省督撫大臣考

   72八旗直省巡撫考

   73直省滿缺巡撫考

  卷四

   74科目

   75博學鴻詞制科 經學制科

   76己未宏詞科徵士題名

   77丙辰宏詞科徵士錄

  卷五

   78滿洲大臣亦可借補漢缺

   79朝珠

   80拔貢年分

   81殿試策不用草茅字

   82帥印關防

   83滿漢官員准用家人數目

   84比丁

   85五經博士

   86新疆用乾隆錢

   87本省人作本省官

   88礮考

   89番役

   90京城建置里數

   91都統副都統

   92務上

   93滿洲祭祀割牲

   94阿家

   95北方嬰兒命名

   96乘輿先後

   97圖記

   98族長

   99世祿

  卷六

   100庶吉士散館

   101督撫加銜

   102頒胙

   103以西為上

   104滿洲祀先不用炷香

   105簡差異數

   106名刺

   107劄文

   108迴避

   109軍機坎

   110紙錢

   111祭墓日期

   112蚌醬

   113碧砑璽

   114轉氈

   115財禮

   116羔裘

   117大駕鹵簿

   118鈿子

  卷七

   119八旗科目

   120京錢

   121廢九河

   122三通

   123大排小排

   124梨棗錢

   125古史淺陋

   126裹足

   127助哭

   128相人

   129喇嘛

   130隅坐

   131鈔票

  卷八

   132寫真

   133指畫

   134茶

   135儉德

   136禁止服飾

   137詩人有豪氣

   138嚴石谿事

   139濟南詩

   140前代祭祀奢費

   141溫泉灌溉

   142好聲伎未嘗為人品之累

   143名刺

   144大人

   145罘罳

   146羊肉

   147巴克什

   148屠緯真《藿語》二則

   149喪禮計閏

  卷九

   150鄉會試掌故一

  卷十

   151鄉會試掌故二

  卷十一

   152滿洲字

   153克食

   154尚書房

   155祭馬神

   156以數目字命名

   157理事同知亦用漢軍人

   158軍營馬

   159太牢

   160習氣不除利害不同

   161打尖

   162跐璺醭

   163馬臺石

   164揲杯

   165太平鼓

   166科班

   167取燈

   168觿

   169老娘

   170足下

   171繁簡

   172殿

   173乳母

   174護軍統領品級

   175門棍

   176贊禮郎

   177丹旐

   178分祭幛

   179婦不私饋

   180專道

   181棺罩

   182漢軍御史亦可不由科目

   183脫舄

   184生員

   185入城治喪

   186武進士洊文職

  卷十二

   187博濟特氏非戶下人

   188公侯封號

   189插戴

   190節錄《日知錄》科目故實

   191世祿之家不應考試

   192直隸

   193京尹京縣品級

   194哈哈珠子

   195繖扇制度

   196輿制

   197膳卓膳合

  ●再版說明

  《聽雨叢談》十二卷,清福格撰。福格的事迹不詳。據散見於本書各條,僅知他姓馮,字申之,內務府漢軍鑲黃旗人,是乾隆年間大學士英廉的曾孫,咸豐五年春,以惠州通判留在僧格林沁山東軍中,司理營務兼總行營發審案牘,後來升任山東莒州知州,同治六年以前還健在。

  作者熟悉清代掌故,多記典章制度,尤詳於滿洲情況,如八旗制度、內閣官制、考選科目出身,以及頂戴服飾等都有涉及。其中關於內務府旗鼓漢軍的掌故風俗,所記尤為翔實,對研究清史有一定幫助。至於某些內容有錯誤或不當之處,如對兄弟民族和友邦鄰國的記載等,相信讀者自會鑒別。

  本書沒有印本,只有一部底稿,原藏傅增湘家,後歸北京圖書館。底稿用烏絲欄繕錄,題「長白福格申之撰」,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添改很多,版心刻「介景堂集」四字,無序跋題記。書前有「傅增湘讀書」、「國立北平圖書館珍藏」兩印。書面題「介景堂集」,下署「丙辰春三月中浣」。我們根據這本底稿,經已故汪北平先生斷句排印,於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出版。

  這次重排再版,把斷句改為標點,並改正了一些錯誤。其所改正或增加的字用[ ]表明,原存誤字或衍字仍保留在( )內。至於分段按語等,均仍其舊。由於水平所限,恐仍有未當和錯誤之處,尚請讀者指正。

  靳斯

  一九八三年六月

  ●聽雨叢談卷一

  1 滿洲原起

  2 八旗原起

  3 八旗方位

  4 滿蒙漢旗分

  5 八旗姓氏

  6 祭祀

  7 神板神筸

  8 五等

  9 紅絨結頂

  10花翎

  11羽纓冠

  12滿洲掌院

  13滿官名

  14四褉袍

  15大學士

  16內旗旗鼓與八旗漢軍不同

  17滿漢互用

  18黃馬褂

  19黃面褂

  20玄狐褡𧞤

  21綠壓縫靴

  22步軍統領

  23執事樂人服色

  24文武互用

  25黃繮紫繮

  26筆帖式

  27八分公

  28大堂

  29中堂

  30翰林學士

  31侍衞

  32軍士錄用文職

  33先後輩舊寅

  34滿洲翰林不必科目

  35佐領

  ○1 滿洲原起

  滿洲舊國,位居震方。《易》曰:「帝出乎震。」天地萬物之所自也。中國山川,首居隴蜀,綿延起伏,歷泰華萬里而極於碣渤,是宗長白山之統脈也。根底宏遠,氣運茂鬱,積數千年而啟我大清萬年之業,猗歟盛哉!謹按軒轅畫井始遼,有虞氏剖遼東為營州,以封軒轅之裔,於是建有肅慎之國,孤竹之君,而金遼舊部之基也。東接朝鮮,西南北三面襟帶蒙古各部之地。治則衆星拱宸,戰則鞭撻四應。自亳之興,天實相之。先民以來,未之有也。滿洲之俗,同於蒙古者衣冠騎射,異於蒙古者語言文字。滿洲有稼穡,有城堡世居之民;蒙古則逐水草為行國,專射獵而無耕種也。 【 自我朝混一海宇後,今蒙古汗王所居,俱有城垣宮室。且地氣漸和,土膏野渥,招農佃種,收穫豐穰。惟其部屬丁壯尚存行帳之俗。】 我朝始祖所都之地,曰俄漠惠之野、鄂多里之城,即今吉林甯古塔地。四祖及太祖發祥之基,距今盛京稍東二百七十里,舊名赫圖阿拉。我朝未得遼瀋以前,四世咸宅於此。本為遼金之地,索倫則遼人苗裔,混同江則金人苗裔俱在焉。 【 金之興始於呼倫貝爾,遼之興始於伯都訥。】 當太祖發祥之初,遼金舊城語言相同之大國,滿洲五部:曰完顏,曰蘇克蘇護河,曰渾河,曰棟鄂,曰哲陳;長白山二部:曰訥殷,曰鴨淥;東海三部:曰渥集,曰瓦爾喀,曰庫爾喀;扈倫四部:曰葉赫,曰哈達,曰輝發,曰烏拉。此外若瓜爾佳、若富察、若佟佳等數十姓巨族,則各踞城寨,小族亦自主屯堡,互相雄長,各臣其民,均有城郭。土著習射獵,知稼穡,非如蒙古行國可比者也。天命以先來歸者,編為舊滿洲。崇德以後撫有者,編為新滿洲。迨康熙十年後所收之墨爾根之索倫及絕北打牲各部,亦號曰新滿洲,皆與在京八旗舊滿洲稍有不同。至東北使犬部之赫哲,使鹿部之奇勒爾,庫頁部海島雜處之赫哲、費雅哈、鄂倫春,與今貢貂之赫哲各部,皆不編佐領,不列入滿洲八旗。

  龍興舊部及滿洲各國、長白山各國,崇德以先歸附者,大都入於上三旗滿洲。崇德以後來歸之東海部、扈倫部各國,多入於五旗滿洲。在京則分隸八旗,在外則環於盛京、興京境內。若居近吉林之錫伯人,居近伯都訥之卦勒察人,居近琿春之庫爾喀人,皆分駐佐領治之,隨地隨時編入軍籍,統稱吉林兵,不稱滿洲兵。黑龍江北之索倫人、達瑚爾人、鄂倫春人統稱黑龍江兵,亦稱索倫兵。若極北之打牲烏拉人,即仍其舊名,不列入滿洲之籍矣。又鑲黃旗滿洲第四參領所屬第八佐領下係卦爾察人,第十七佐領下係俄羅斯人,皆以率先來歸附入上三旗。東三省之兵最精騎射,朝廷仿兩漢選甘涼豪傑之制,每隔十餘年一選吉林、黑龍江兵,拔其材武,入備宿衛。先由將軍選拔,送交寧古塔居住數年,再移駐於盛京二年,然後貢入京師。拜官者附於各旗,曰伊徹滿洲,歷三世始官文職。不中選者仍回原籍當差。退休願歸原籍者聽之。

  下五旗滿洲,或皇后、皇貴妃母族,例得抬入上三旗;若大臣建立勳勞,亦有奉旨抬入上三旗。至蒙漢軍大臣著有功績,或撥入本旗滿洲,或抬入上三旗滿洲;及內務府人撥入外三旗滿洲佐領,皆隨時出於特恩,不在定例。

  漢軍各旗內亦有滿洲人,如正白旗漢軍石氏,本出於蘇完瓜爾佳氏,因都統石廷柱之先,曾仕於明,投誠後分隸漢軍。又正藍旗漢軍第四參領屬下第四佐領,係康熙十二年由滿洲撥入。

  臣按八旗宗室滿洲蒙古漢軍,次序井然,所以區別親疏也。但天命以前宗人內鬨時,景從効順者,舊部之臣也。其時內務府佐領、管領已有漢姓之人,即今之內旗鼓內漢軍也。克定東海、扈倫等部滿洲時,已有科爾沁蒙古兵也。要之滿蒙漢雖有親疏之別,而科爾沁之蒙古,已非新滿洲可比,尤非北部青海可比。而內三旗之漢姓,亦非天佑、天助之兵可比也。

  又按《禮經·王制》,四海之內,方僅三千里而已,西不盡流沙,南不盡衡山,東不盡東海,北不盡恆山。其時百越尚未盡開,故以江以衡為限。流沙即今之瀚海,恆山遠在邊塞,當時皆為內服。應氏謂自秦而上,西北袤而東南蹙;秦而下,東南展西北縮。是我滿洲舊部之地,固為三代內服,自秦而後,始有中外之分也。

  ○2 八旗原起

  國朝發祥於長白山,姓愛新覺羅氏。始興於寧古塔,奄有遼左,已歷累世。八旗之制,最為精詳。凡我顯祖宣皇帝位下之嫡派子孫,謂之宗室;伯叔兄弟之裔,謂之覺羅。自聖祖仁皇帝位下之子孫,謂之近支宗室,凡命名皆隨天潢,用弘永綿奕載衍派。嗣聖位下子孫凡在三服以內者,並下一字偏旁亦排,用玉心絲言也。宗室有罪黜為紅帶子,覺羅有罪黜為紫帶子。 【 此例道光年間已停止。】

  內務府三旗,分佐領、管領。其管領下人,是我朝發祥之初家臣;佐領下人,是當時所置兵弁,所謂凡周之士不顯亦世也。

  鼎業日盛,滿洲、蒙古等部落歸服漸多。於天命元年前二載,遂增設外八旗佐領。而內務府佐領下人,亦與管領下人同為家臣,惟內廷供奉親近差事,仍專用管領下人也。

  國家既設外八旗,列鑲黃、正黃、正白為上三旗,護從御營也;列鑲白、正紅、正藍、鑲紅、鑲藍為下五旗,隸於諸王統帶也。其各王府家臣曰王包衣, 【 只有下五旗,無上三旗。】 除不得挑各旗錢糧及預選秀女外,其餘登進之階,與八旗相同。若食錢糧,只准在本府也。 【 按清語對音應作波衣,相沿作包衣。】 戶下旗人,原是舊日勳戚自帶之兵,今皆歸於八旗各該佐領名下。

  莊頭旗人,或國初帶地投充,或由兵丁撥充屯田,今皆歸內務府會計司管轄,不列於佐領、管領之內。若考試登進,則暫附於管領。

  旗人之家人,雍正六年以前收養者,隨同出征,殺賊立功,亦許登進。有公罪銷檔之旗人,只黜本身旗籍,子孫仍在檔冊。 【 檔冊即譜系也。】 有卑賤之罪,則併其子孫除之。莊頭有罪,除為壯丁。家人經主人銷檔遣去者,謂之開戶。

  ○3 八旗方位

  八旗分兩翼,左翼鑲黃旗在東北,依次而南曰正白、鑲白、正藍;右翼正黃旗在西北,依次而南曰正紅、鑲紅、鑲藍。若內務府三旗,則列在皇城以內。各按旗分,星羅碁布,拱繞宸居也。

  ○4 滿蒙漢旗分

  外八旗各有滿洲、蒙古、漢軍,實二十四旗也。吉林寧古塔舊部及天命、天聰年來歸之遼金、完顏、棟鄂等國人為舊滿洲,後收遼金散處各部為新滿洲。蒙古乃蒙部人民。漢軍乃遼東、三韓、三衞人民,國初稱曰烏真超哈,亦稱遼人。或內地遷於關外,如丁令威、管幼安者也;或明季勳戚投旗者也。孔、尚、耿三王所領之天佑兵、天助兵亦隸焉。

  鑲黃旗滿洲內有俄羅斯佐領一缺,原命俄羅斯人伍朗各里管理,後隸滿洲官員領之,今只准作五品以下武職,非高麗入旗之索羅豁滿洲比也。

  內三旗佐領下,有滿洲,有旗鼓,無蒙古、漢軍。其滿洲與八旗源派相同,旗鼓多係左近長白山遼金舊部。有漢姓之人,蓋久家朔方者也,在內務府仕進與滿洲同,今考試歸於漢軍。按《滿洲姓氏通譜》內謂之滿洲旗分內漢姓人、高麗佐領下人曰索羅豁滿洲,仕進與滿洲同。又有回子佐領,由內三旗人員補放,佐領下人准作五品以下武職,不得為文官,其食餉兵丁,亦另有額數,以示區別也。

  內三旗管領,初謂之渾託和。每一管領下統有滿蒙漢三項人,康熙年間考試,均歸於滿洲,今則漢姓人亦歸於八旗漢軍考試。由科甲出身,胥隸漢缺,未詳始自何時也。在內府仕進及升轉京堂者,仍隸滿缺,在《通譜》內亦謂之滿洲旗分內漢姓。

  ○5 八旗姓氏

  八旗姓氏,與三代之制相同,百世不易者也。凡子孫命名,各以其行派為稱,不系本氏。固因字多省文,亦古人公族不言姓之義也。其源派有《八旗滿洲姓氏譜》可稽,若古之伊耆氏、幵官氏、新稚氏、赫胥氏、陸終氏、菟裘氏、運奄氏、將梁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漆雕氏、沈猶氏,頗似今之滿洲姓氏。

  ○6 祭祀

  祭祀俗曰跳神,蓋祧祭之訛也。跳神是祭遠祖,非祭三代祖考,於此可證。至祭品或用羊用豕,并設白酒、糯餅、蕎糕、粟飯,頗與古人祭用少牢、特豚、黑餅、白餅、元酒、稷、黍相合。惟古之庶人無廟,祇薦肴饌,今旗人祭祀,純用公族大夫之禮,似稍奢,非不典也。

  ○7 神板神筸

  懸木板或木龕於西上,是妥神之靈也。或有軸像,或虛位望祭。其軸像繪神三尊,一為關帝,一為觀音,一則袍髯也。相傳我朝向前明索神佛像,使還,得奉關帝、觀音、土地三像而歸。愚按家家所供者,應是奉來神像,當日即與祖先供奉一龕,後世因之,不敢更易也。神筸式如長矛,又有刻木為馬,聯貫而懸於祭所者,應是陳其宗器以示武功。 【 或云當日軍行無定居,每祭天地,則豎一桿為神憑依,後世因之,不敢易。】

  ○8 五等

  古以公侯伯子男為五等,今有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共為九等,與品官同也,惟宗室爵秩中,似有大小兩五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入八分奉恩鎮國公、輔國公,大五等也; 【 皆用寶石頂戴。】 不入八分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 【 皆珊瑚頂。】 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小五等也。列爵子弟之應授封秩者,於年屆十歲,已能習射,由宗人府先帶領引見,或賞翎枝,或賞緞帛,曰考應封。

  ○9 紅絨結頂

  御用常冠、皇子常冠皆用紅絨結頂。 【 俗謂算盤結。】 國初未定常冠頂戴之制,時品官及士族子弟,皆用紅絨不結頂, 【 俗謂菊花頂。】 舊制曰尖纓冠,其製如江南楊梅半顆。今外省誤以菊花頂為紅絨結頂,非也。 【 《通禮·冠服制》云:民人冬夏帽上不得用紅絨大結頂。是閑散旗人可用也。】 上賜大臣御用冠服,私家尊藏,不能服用。乾隆四十一年,先文肅七十壽辰,蒙御用冠服之賜,并未敢衣而入謝。嘉慶庚辰四月,英煦齋參知和五十壽辰,亦蒙賜冠服,泥於衣而入謝之義,一時非之。

  康熙三十二年,雲督范承勳在口外迎鑾,蒙賜貂帽、貂褂、狐腋袍,并命次日服之來謝,但未悉次日果戴御冠入謝否,應俟考。

  ○10花翎

  本朝最重花翎,如古之珥貂也。其例應隨秩戴翎者,宗室中貝勒、貝子三眼花翎,鎮國公雙眼花翎,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單眼花翎。親郡王爵秩雖崇,非蒙特賜,轉不能戴。雖已賜有花翎,遇朝冠仍不戴用。凡皇子分封之親郡王,皆不賜翎也。

  《明輿服志》載,公侯伯朝服,皆加籠巾貂蟬,插雉尾。 【 公玉蟬,侯金蟬,伯玳瑁蟬。】 又都督江彬等承日紅笠之上,綴以靛染天鵝翎,以為貴飾。貴者飄三英,次者二英,兵部尚書王瓊得賜一英,冠以下教場,自謂殊遇。似與今三眼、雙眼、單眼花翎之制相同,惟雉尾、鵝翎,不及本朝之孔翠壯觀多矣。

  品官之例有翎者,內廷王、御前大臣、領侍衞內大臣、直省將軍、內大臣、各城參贊辦事領隊大臣、散秩大臣、武備院卿、上駟院卿、頭二三四等侍衞、前鋒護軍健銳精捷各營之統領、參領、副參領、委參領、鑾儀衛之滿洲鑾儀使、冠軍使、雲麾使、治儀正、 【 漢軍官無翎。】 御茶膳房之尚膳正、尚茶正、二三等侍衞、上虞備用處之三四五品官,皆准戴花翎。各項藍翎侍衞、六品苑丞、滿洲整儀尉、鳴贊鞭官、前鋒校、護軍校、藍翎長、各府邸四五六品護衞,皆准戴藍翎。 【 善馬射、善鵠射、十五善射及善撲營各官,均在侍衞之列,例准戴翎。】

  此外翎枝最為難得,非軍功不准保薦。若建績大臣及賞賜王公宗室大員子弟,并行圍、較射、射牲、贊禮嫻熟等項,皆出自特恩,非臣下所可擬請者也。道光二十八年,恭修玉牒告成,提調官宗室增慶,經定親王載銓奏獎賞戴花翎,此為別項勞績保翎之始。此例一開,則山陵奉安、海運事宜、勸捐、抽釐,均相率奉行矣。

  按從前無捐花翎之例,廣東洋商伍崇曜、潘仕成捐輸十數萬金,無可加獎,始蒙賞戴花翎,一時榮之。自海疆軍興以來,乃有捐翎之例,花翎實銀一萬兩,藍翎五千兩。後又援照捐官之項折扣,其數甚少,捐者遂多。自咸豐九年,又條奏捐翎改為實銀,不准折扣,花翎七千兩,藍翎四千兩。

  按從前各省兼提督銜之巡撫,皆准戴用花翎,升調他缺後,即撤去,謂之例翎。道光二十年,兩江總督宗室耆英奏稱,兼提督之巡撫既有花翎,而直省提督轉無花翎,似未允協,應請將江南提督尤渤,賞換花翎,以肅觀瞻。奉旨,尤渤准其賞換花翎。直省兼提督之巡撫應否戴翎,於放缺後臨時請旨。此後未聞有請旨者,遂一概不敢戴用。其有戴者,皆軍功特賜者也。

  ○11羽纓冠

  羽纓耐風雨,夏日行裝用之,無職庶人不准戴緯帽者亦用之。其纓以犀牛毛用茜草染成,佳者鮮澤柔細,望之如絨,一纓可值白金二十兩。若尋常傔從所冠者,只值數百文耳,其低昂懸殊之價如此。品官羽纓帽,照常戴頂,庶人則束其根如菊花頂。御用冠用黃菊花頂,以別於衆也。

  ○12滿洲掌院

  國朝旗員,不拘文武出身,皆可致身宰輔,或文武互仕,與三代擇賢而任之法相同,不似明紀專重翰林也。今惟翰林掌院學士,必用翰林吉士出身。然二百年以來,非由詞垣而任者:康熙年,傅達禮由主事、庫勒納由監生筆帖式出身;乾隆年,阿桂與先文肅皆舉人出身,和坤由生員出身。然則滿掌院一官,不特不專用吉士出身,且不專用進士矣。

  ○13滿官名

  本朝諸司百僚,均有滿漢兩稱,各從其文而用之,不似人名皆用對音書寫也。如漢文書大學士,滿文則曰筆特赫達;滿文曰梅勒章京,漢文則曰副都統,餘皆仿此也。惟王、公、侯、伯、將軍、太師、太傅等無滿名,貝勒、貝子無漢名,筆帖式滿文稱筆特赫式,似亦無漢文也。軍機章京一官,軍機兩字是漢文,章京兩字是滿文。 【 章京兩字,讀作占伊音。】 又栢唐阿一項,亦無漢文。按栢唐阿兩字,乃清語辦事、執事之詞。

  ○14四褉袍

  滿漢士庶常袍,皆前後兩開褉,便於乘騎也。御用袍、宗室袍,俱用四開褉,前後褉開二尺餘,左右則一尺有餘。若缺襟袍惟御用四開褉,宗室亦用兩褉。

  按明季庶人非騎馬,不准穿對襟褂,以其便於乘騎云云。然則前後開褉之袍,勝國固已行之,且非仕宦不准濫用矣。

  又按今喪服,惟御用者四開褉,宗室亦兩開褉。

  ○15大學士 【 國語謂之筆特赫達。明于文定《筆麈》載,元朝丞相謂之大必闍赤。蓋主文字之稱,與今相似也。】

  本朝相沿明制,不設宰相,而曰大學士。太祖甲寅年十一月,設理政聽訟五大臣,後又設文館八大臣、十六大臣,多以各旗都統兼之。其時大政皆秉於輔政、議政王大臣,內大臣集議入告,若文館則備顧問,司簿稽,掌制詔,記起居,任撰擬也。天聰十年,改文館為內三院,曰國史,曰秘書,曰弘文,各置大學士一人,此為設立大學士之始。順治十五年,改內三院為內閣,始有殿閣大學士,秩仍正五品,照例兼銜。十八年復設內三院,康熙九年又改為內閣,及至乾隆十三年始定今制。從前翰林官屬,或隸內院,或別置院署於外,時有改易,故至今內閣與翰林官名相同。而大學士初拜,皆至翰院上任,蓋其初本為一署也。

  大學士初只五品,亦沿明制也,或以重臣兼領,或賜尚書、侍郎職銜以崇之。 【 明制大學士正五品,兼尚書則正二品。】 康熙三年三月,始改定大學士為尚書、左都御史晉階,六曹侍郎推階,於是學士、啟心郎等官,皆不得推轉矣。今侍郎亦不能推轉矣。初設大學士,無定名,無定員,皆出欽定。乾隆十三年,始定三殿:曰保和,曰文華,曰武英; 【 裁去中和殿。】 三閣:曰東閣,曰文淵,曰體仁。其班位之次序,宣麻後,同列具請欽定,或改易殿閣名,或否,亦出中旨。然班位之序,不以殿閣為次。熊文端 【 賜履】 、劉文正 【 統勳】 、托文定 【 津】 均終身東閣,首揆多年。先文肅初拜武英殿,後躋首輔,乃在東閣。

  八旗武職大臣,亦叨枚卜,惟不似兩漢專用武臣為相也。康熙年,馬爾賽以都統授武英殿大學士。雍正年,漢軍高其位,由江南提督署總督,內擢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乾隆十三年,滿洲領侍衛內大臣傅恆、兆惠、參贊大臣達爾黨阿,道光年,蒙古伊犂將軍長齡、盛京將軍富俊,均由武秩入相。其他由武職出身轉文員而陟揆席者尤多,未能悉載也。 【 高其位謚文恪,傅謚文忠,長謚文襄,富謚文誠。】 雍正七年,以禮部尚書陳元龍、左都御史尹泰為額外大學士,遂為協辦大學士之始。

  天聰五年,初設六部,以貝勒總理,後俱裁撤。順治八年,復令親郡王總理,九年亦撤。雍正元年間,有以親郡王管理部務。今則總理六部之秩,均簡滿漢大學士任之,不兼尚書之職矣。惟協辦大學士不開尚書本缺,是以部臣而佐閣務,與閣臣而總部務者不同也。

  康熙三年已前,閣臣只五品,故李文勤 【 霨】 年三十五歲,即拜大學士。以今視之,固覺超擢太易;以昔視之,亦未甚異也。

  按古無[專]以儒臣為相者,周以太公望,漢以曹參、樊噲,唐以郭子儀,宋以曹彬,又以光義為中書令,光美、德昭同平章事,皆非儒臣也。其專用儒臣為相,自明而始。我皇朝統一天下,所用惟賢,卜相之制,不論文武,實可謂準古酌今、損益盡善者也。

  按明(季)[紀]大學士,原是詞臣,是以多由編檢推授,迨後儼然宰執,始有以侍郎晉尚書而入閣者。若已先升至尚書,則不能入閣,蓋不欲以六卿而降授五品詞臣也。正德初年,劉瑾用事,始以吏部尚書焦芳入為閣臣,蓋以外僚之首而入主中秘之權,遂開張孚敬、張居正之先聲矣。崇禎以前,由外省大僚而為閣臣者,惟總督楊一清一人。崇禎朝,則枚卜始兼內外,遂有出將入相之榮矣。

  按明季東閣大學士,往往有四五人,不似今時各殿閣只一人。三殿三閣,四相分置,恆餘有兩殿閣無員。然《居易錄》記康熙三十九年,經筵、文華殿亦置二相,滿相庫勒訥、漢相熊賜履也。大學士一官,原非相臣也。洪武時,因胡惟庸之敗,左丞相李善長等皆坐累,乃詔罷丞相不用,而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官,分理天下庶務,朝廷自柄其總。并著於令曰:以後嗣君永不許立相臣,下有敢奏請者,文武羣臣即行劾奏,處以重刑。其詳看平駁諸司奏啟之事,悉寄於翰林坊局之官,此翰林之所以寖重也。其時召耆儒鮑恂、張長年、俞詮至京,命為文華殿大學士,辭不就,乃命吏部尚書邵質、檢討吴伯宗為華蓋、武英殿大學士,翰林學士宋訥、典籍吴沉為文淵、東閣大學士,皆侍左右,備顧問,惟不得平章軍國之事耳,此大學士得名之始。其初原與本朝南書房供奉翰林之體相似也。

  永樂入踐,始開東角門,簡翰林待詔解縉為侍讀,中書舍人黃淮、王府審理楊士奇為編修,修撰胡廣為侍讀,編修楊榮為修撰,戶科給事中金幼孜、桐城知縣胡儼為檢討,均入直文淵閣,六部大政,咸共平章,秩雖五品,而恩禮賜賚,與尚書等。此詞臣之望益重,與本朝之軍機大臣相同也。

  洪熙初,謹身殿又建弘文閣,并授蘇州儒士陳繼為五經博士,掌弘文閣事,以翰林侍講王進佐之。 【 從楊士奇薦。】 尚書蹇義又薦學錄楊敬為編修、訓導何澄為給事中,皆直弘文閣,專備顧問,日侍閑燕。此與本朝懋勤殿翰林相似,當時亦以大學士稱之也。

  明仁宗朝,升楊士奇為禮部侍郎,尋加少保,轉少傅,兼華蓋殿大學士;楊榮為太常卿,進太子少傅,兼謹身殿大學士;楊溥為太常卿,兼翰林學士,均因東宮舊恩,非例也。至宣德以後,三楊眷重,漸柄朝政。英宗九歲登極,凡啟事,太后必命內閣議行,此內閣票旨之始,權益寖重。成化、弘治之後,有以侍郎升尚書而後入閣,至張孚敬、張居正則以相體自尊,危坐諸卿之上,朝野咸知大學士為輔臣,不知其為儒臣,而本銜猶只五品,此大學士所以為六卿之長者如此也。本朝初年,仍沿明制,大學士級仍五品。順治、康熙年間,再升為一品,并為六卿之晉階,學士不得升擢,始與古公孤論道、六卿分曹之制符合矣。

  按元(季)[紀]天曆二年三月,作奎章閣備燕閑之居,緝熙典學,乃置學士員。文宗復位,置大學士五員,並知經筵事,侍書學士、承制學士、供奉學士各二員,此大學士乃供奉之名也。

  ○16內旗旗鼓與八旗漢軍不同

  自裁漢軍專缺後,八旗漢軍除內閣侍讀、大理寺丞、六部漢字堂主事、中書、筆帖式仍有專缺外,其餘均借補漢缺,故仕途淹滯者多。若內府旗鼓,按《八旗通志》內統於上三旗滿洲都統,本與八旗漢軍不同。《滿洲氏族譜》內謂旗鼓人為滿洲旗分內漢姓人。其在內府仕途,均與滿洲相同,洊升九卿,亦占滿缺。惟中進士分部院觀政,則與八旗漢軍相同,亦近世之誤也。

  按《八旗通志》初集《忠烈傳》所載:福建屯田水利副使道于躍龍,死於金聲桓之亂,贈光祿寺卿,二子于英、于貴併死之,係鑲黃旗滿洲內務府人。又四品官董重民,死於吴世璠之難,贈都司僉事,廕一子董高巴五品官,鑲黃旗滿洲內務府人。又奉宸苑員外郎火器營營長韓大任,死於噶爾丹之難,贈雲騎尉世職,以其子韓成承襲,鑲黃旗滿洲內務府人。定邊營守備劉士英,全家死於王輔臣之難,贈騎都尉,正白旗滿洲內務府人,世居任邱縣小營村,國初入旗云云。以上數員,皆歸於滿洲官員志。其八旗漢軍,別列一門。蓋內務府乃皆從龍,隸於滿洲,自與外八旗漢軍別置八幟者,固有不同也。

  ○17滿漢互用

  內三旗旗鼓漢軍、外八旗漢軍,三品以上原可滿漢互用。而大學士之缺,外八旗漢軍多用漢缺,內府旗鼓漢軍多用滿缺。從前高文定 【 斌】 、高文端 【 晉】 、書文勤 【 麟】 、今相國官宮保 【 文】 皆補滿相。先文肅公先拜滿協辦,後躋漢首揆,二百年來一人也。若外旗漢軍蔣相國 【 攸銛】 ,竟是一路漢缺,直躋首揆。惟甯文毅 【 完我】 由漢軍特詔入滿相班位。高文定、高文端、書文勤後皆改隸外滿洲鑲黃旗。

  ○18黃馬褂

  巡行扈從大臣,如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侍衛什長,皆例准穿黃馬褂,用明黃色。正黃旗官員、兵丁之馬褂,用金黃色。勳臣軍功有賞給黃馬褂、賞穿黃馬褂之分,賞給只所賜一件,賞穿則可按時自做服用,亦明黃色。

  ○19黃面褂

  賞給御用貂褂,須拆下黃面恭繳。若有賞給御用黃面褂字樣,即不必拆繳。

  ○20玄狐褡𧞤

  褡𧞤之製,與褂同,身袖長,旁裾各綴緞飄帶,下豐而銳,均與袍齊,如古之鶴氅也。玄狐褡𧞤貴重,雖親郡王亦須賞賚方許服用,繼爵者於承襲後具疏恭繳,有仍賞還者,方准留於私第。 【 按王漁洋《居易錄》言褡𧞤之名最古。郭一經曰半臂衫也,起於隋時,內官服之。愚臆恐非今之褡𧞤。】

 

  ○21綠壓縫靴

  御用尖靴,皆綠皮壓縫, 【 其柔細如綢。】 方靴用天青緞為之,以別於衆也。親郡王亦准用綠壓縫靴,惟靴幫兩旁少立柱耳,方靴仍用元青緞。凡遇巡行,內廷王公、御前大臣、領侍衞內大臣、內大臣、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皆准用綠壓縫靴。其時御用又別有夔雲巡行靴之制。

  ○22步軍統領

  步軍統領,即古之執金吾,今俗呼九門提督。蓋九門鎖鑰、白塔信炮、大內合符,皆歸掌之。秩如漢之司隸校尉、明之錦衣衞,雖武職二品,威權甚重,多以王公勳臣兼領其事。漢光武云:「作官須作執金吾。」此官之盛,由來久矣。管轄八旗步軍、巡捕五營,又有郎中、員外郎、主事、司務、筆帖式為之屬。徒罪以下詞訟,皆得自理。出入九衢,清塵洒道,街官閭吏,呵殿道迎,雖親王行途,無此威重也。先文肅公五任其事,祿相國 【 康】 、耆相國 【 英】 、慶總戎 【 錫】 ,祖孫三世任之,前此未有。惜驕盛之下,末路不終,為可惜也。 【 總戎年三十四歲,由閣學兼步軍右翼總兵,雖非統領,亦自難得。】

  ○23執事樂人服色

  朝會:丹陛執戟、執弓矢人,穿天青緞織金壽字袍,束綠帶,冬日豺皮沿朝帽,夏日用無頂朝帽;丹陛樂人,大紅緞寬袖袍,鸚鵡補,束綠綢帶,冬用豺冠,安頂戴處立插染黃雕翎一枝,夏日緯帽亦同;丹陛下執事樂工,皆紅紬織團花袍,束綠帶,帽亦如之;親郡王執事品官,綠團□袍,束紅布帶,黑氈帽,式如一鈸,上安銅管,插紅立翎,特不用朝冠耳;貝勒、貝子、一二品大員執事人,綠袍無花;品官執事樂人,青袍,束緣綠紅布帶,帽安裹錫木管插綠翎。 【 近來率用紅翎紅木管。】

  按近來貝勒、貝子、一二品大員執事人,多用綠布衣,畫團花,非制也。

  ○24文武互用

  八旗官員,文武皆有互遷之階,漢籍官員則否,然亦未嘗全無也。漢武臣改文者:如順治年,宋犖由侍衞改通判,歷官巡撫;李國英由總兵改四川巡撫,升總督;胡章由總兵改山東右布政使;王肇春、黃明均由遊擊改知府。康熙中,趙良棟由提督授川陝總督兼將軍;梁鼐由提督改浙閩總督。雍正中,岳鍾琪由提督授川陝總督;韓良輔由廣西提督改巡撫;劉世明由提督改巡撫,升閩浙總督;馬會伯由四川提督改巡撫,擢兵部尚書。道光中,楊遇春由提督授陝甘總督。同治三年,楊岳斌由提督授陝甘總督。其以文臣改武者:順治中,朱衣客由莊浪道參議改四川總兵;陳一炳由兵部侍郎、周卜世由總督倉場侍郎、劉兆(熊)[麒]以前浙閩總督,均改都督、同知、僉事等銜,充山西、山東、直隸等處援剿提督。嘉慶中,劉清以山東運使授登州總兵。同治二年,張曜由河南布政使改總兵。三年,余承恩由直隸廣平知府保開缺道員,特旨改以總兵用。此外,乾、嘉八十餘年文武互用者,不知凡幾,容續搜考增入。

  又有由文改武、由武復改文者:咸豐年,安徽巡撫彭玉麟開缺以提督候補,旋授兵部侍郎。

  ○25黃繮紫繮

  皇子、親郡王,例用黃繮。 【 凡用黃繮者,轎絆車輗,一切器用套,皆用黃色。】 蒙古王須特賞方許用。貝勒、貝子、入八分鎮國公,用紫繮。其餘大臣,須特賞方准用。

  ○26筆帖式

  筆帖式為文臣儲材之地,是以將相大僚,多由此途歷階。清語稱筆帖式曰筆特赫式,大學士曰筆特赫達, 【 讀平聲。】 稱翰林院曰筆特赫衙門,蓋皆文學之稱也。天命年,文館大學士俱加巴克什之號。天聰五年七月,諭曰:文臣稱巴克什者,俱停止,均稱筆帖式;如本賜名巴克什者,仍其名。此筆帖式設官之制也。

  國初都瀋陽時,未備文學翰林之職,凡制誥簿籍,皆筆帖式司之,其階級有五品、六品、七、八、九品分別,以比於學士編檢。至雍正年間,各部院尚有六品筆帖式。今惟內府、理藩院有六品委署主事,即六品筆帖式之遺意也。

  天聰三年四月,命巴克什 【 諳習文學之稱。】 達海同筆帖式剛林等 【 剛林後官大學士。】 繙譯漢字書籍,筆帖式吴巴什等四人記注本朝政事。雍正年,筆帖式仍轉翰林編修等官。今則職視丞簿,惟內升主事、外補府貳而已。惟滿洲進士、舉人出身之筆帖式,可轉贊善,猶存舊時體制。

  國初,筆帖式亦奉皇華之役,道光初年,僅存有賚頒制誥之差,今亦停矣。康熙四年,奉上諭曰:「朕前遣侍衞至鐵索橋掛匾,還京回奏,彼處督撫餽銀六千兩。夫一侍衞而費用至此,則凡部院司員、筆帖式等差遣往來,又不知如何矣。」揆度當日情形,筆帖式一官,卑於侍衞,其權要聲勢,應重於侍衞矣。

  ○27八分公

  宗室公爵,有入八分、不入八分之稱。或言入八分者,如漢魏九錫之賜,今則曰寶石頂戴,曰雙眼花翎,曰府邸,曰官屬,曰團龍黼服,曰朝馬,曰紫繮,曰豹尾鎗,皆非不入八分公所得服用之具,故曰入八分公。沿說以來,莫知其誤。謹按《會典》註:天命間,立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各置官屬,朝會燕饗,皆異其禮,錫賚必均,是為八分。天聰以後,宗室內有特恩封公及親王餘子授封,皆不入八分,其封至貝子降襲者,准入八分云云。今恩封王爵,其適世子替襲貝勒貝子遞降為入八分鎮國公罔替,餘子初封不入八分公,嫡系遞降至奉恩將軍,餘子遞降至四品宗室。是八分之名,蓋言得預朝政之稱,非章服之榮也。

  ○28大堂

  各部尚書稱正堂,侍郎稱左右堂。都察院不設都御史,首座者為左都御史,既不能稱正堂,又不欲稱左堂,以淆於左副都御史,故變稱曰大堂。今人不解此意,誤以大堂尊於正堂,往往稱尚書亦曰大堂,非也。

  ○29中堂

  大學士滿漢各二人,不以殿閣為序,有新拜者,同列具疏請定班次,而階級相均,難別正佐,故皆稱曰中堂。協辦大學士,滿漢無定員, 【 近年皆置滿漢各一員。】 例以六曹尚書兼之,未便降稱副佐,故亦曰中堂。或曰大學士多拜總理部務之命,於尚書位次之中。別設一座,故曰中堂,亦近似之。按王漁洋《池北偶談》云,明紀大學士皆於翰林院上任,故院中設閣老公座於上,而掌院學士反居其旁,諸學士稱閣老曰中堂,似即今人之所本也。 【 今大學士上任仍在翰林院。】

  ○30翰林學士 【 內閣學士初定滿洲、漢軍為二品,順治十五年,改五品兼三品禮部侍郎銜。翰林學士正五品兼銜為三品。內閣讀學原三品,改五品兼常卿銜,雍正三年,停卿銜,定為四品。翰林讀學初五品,後改四品。】

  內閣學士、翰林院學士,原隸內三院,非正卿比也。順治十五年,改內三院為內閣,別置翰林院於外。又於諸學士中。置一掌印學士,秩正五品,兼三品禮部侍郎銜。其餘學士皆正五品,不兼銜。十八年,仍復內三院,且併翰林於內矣。康熙九年,復設翰林衙門,其學士品級與內閣同,均為大學士所統。故至今大拜者,皆至翰院上任,自學士以下均進見,稱為閣師。後改掌印學士為掌院,仍以學士加禮部侍郎銜領之。自崑山徐相國、桐城張相國兼理掌院後,其體始尊。今雖升為二品,考其階級,是以宰相六卿下攝二品文學之長也。

  ○31侍衞

  國初,以八旗將士平定海內,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皆天子自將之軍,爰選其子弟,命曰侍衞,用備宿衞侍從,視古羽林、虎賁、旅賁之職。一等侍衞六十人, 【 職三品。】 二等百五十人, 【 職四品。】 三等、四等共二百七十人, 【 均五品。】 藍翎侍衞六十人,宗室一等侍衞九人,二等十八人,三等六十三人。每十人各設什長一人,協理事務班領共十二人, 【 又設有班領、署班領名目,均於侍衞內擇賢兼之。】 均統於領侍衞內大臣。 【 每旗二人,共六人。】 又設御前大臣, 【 或三四人,或五六人,均無定員。】 以王公勳戚大臣為之,位極尊崇,如漢魏前後將軍之秩,職綦重焉。侍衞品級既有等倫,而職司尤有區別。若御前侍衞,多以王公、冑子、勳戚、世臣充之,御殿則在帝左右,從扈則給事起居,滿洲將相多由此出。若乾清門侍衞,則侍從立於檐霤,扈蹕則弧矢前驅,均出入承明,以示親近。若大門侍衞,則宿衞禁闥,執戟明光。若漢侍衞, 【 漢侍衞無定員,不在滿洲額缺之內,武殿試後,候旨選充。】 則由武進士選充,不論其籍貫滿漢,凡武甲出身者,概曰漢侍衞,年滿後外轉綠營,不更遷等內擢,與滿洲、蒙古、漢軍之選充錫賚者,固自不同也。又有上駟院司鞍、司轡侍衞二十七人。又有以侍衞之秩,別充尚茶、尚膳、上虞、鷹鷂房、鶻房、十五善射、善騎射、善鵠射,悉如古人侍中、給事之任,至善撲、善強弓兩職,尤與內廷侍衞區別,幾等於材官、武士之列矣。

  按明季有錦衣將軍、大漢將軍,皆為侍從宿衞之官。漢魏之太尉及五官中郎將,與今之御前大臣、領侍衞內大臣相似。

  ○32軍士錄用文職

  古人才智宏達,不拘一隅,故文武共途,無所處而不當。講學論道,至於孔子極矣。《禮經》曰,「我戰則克」,是未嘗不武也。且力能托關,捷能追兔,乘騎正射,偉然桓桓。若臨陣克敵,斬將搴旗,如關壯繆、岳忠武、班超、杜預諸公盛矣。其詞翰文章,斐然娓娓,不似唐宋而後,習於武者昧於文,擅於文者恥於武也。我朝效法三代,八旗仕進之階,不泥一轍,大臣故不判其文武。下至食餉彎弓之士,亦有文職之徑,如驍騎校、護軍、馬甲選贊禮郎,若栢唐阿、 【 清語作執事之稱。】 親軍、護軍、馬甲升筆帖式,蒙古護軍校、驍騎校升補察哈爾等處游牧理事、員外郎、主事等缺,均存因材器使之意。 【 舊例參領、佐領、輕車都尉推升京堂,雲騎尉升郎中,驍騎校、護軍校升員外郎,參領又外推藩臬兩司,今皆久停矣。】

  ○33先後輩舊寅

  今內閣、翰林院、禮部、都察院,論前後輩之禮最謹,雖官至九列,亦必呼先達為老前輩,按科分自稱晚生、學生。御史稱總憲,副憲曰臺長,自稱學生,官貴後則改稱晚生,終身不易。若吏部之前後輩,一經出署,多置不論矣。國初吏部最重同寅前輩,雖貴,拜柬必具舊寅二字。順治乙未散館,安邱劉祚遠補吏科給事中,引迴避例改吏部主事,時孫文定 【 廷銓】 已官戶部侍郎,投刺不書舊誼,劉返其刺不受,文定遜謝而已。二百年以來,此風久寢。

  ○34滿洲翰林不必科目

  三代而還,至於漢晉,人材輩出,彬彬桓桓,無所謂之考試,無所謂之正途,無所謂之文武,無所謂之科目,故上馬殺賊,下馬草檄,不乏其材也。後世詐偽百出,始有考試;才局一隅,始分文武。工於文者自詭清高,勇於力者自甘鄙俗。每見歷代開創,多重武功,故文臣有不侯之制;及天下晏安,又修文偃武,致有挽兩石弓不如識一丁字之嘆,皆兩失也。我朝事法三代,國初八旗科目之制,或舉或停,不甚專重,筆帖式、中書可轉編修,部郎可升翰林學士。如尼滿由筆帖式授編修,洊至尚書;傅達禮以郎中授內院讀學,遷翰林侍讀學士,擢掌院學士;齊蘇勒由官學生出身,尹泰筆帖式出身,均歷官翰林侍讀、侍講、國子祭酒。凡此致身者,不勝枚舉。自余束髮以來,今四十餘年,不由科目而歷翰林者,未之得聞,不識改自何始。咸豐元年,尚書穆蔭由軍機候補五品京堂,詔授國子祭酒,一時舉朝愕然,以為曠典。蓋當事者老成凋謝,不知事溯成憲,非行創格。又康熙之世,納臘性德以進士編修擢侍衞,其弟揆敍以侍衞擢翰林學士,文武易途而進,出於一門,益見不次用人之盛。

  ○35佐領

  佐領秩四品,為管轄旗籍人丁親切之官,凡戶婚、田產、譜系、俸餉之考稽,咸有所責,如漢人之於牧令焉。舊制每佐領管三百人。其佐領之名目有四:若勳舊佐領,皆國初各部落君長,率屬來歸,授為佐領,仍統其衆,爰及苗裔,世襲罔替;若世管佐領,皆國初攜挈族黨,倡義歸誠,或功在旂常,錫以戶口,爰立佐領,奕葉相承,世亦弗替;若互管佐領,因其本族戶少丁稀,合編兩姓為一佐領,遞世互襲,亦在勿替之列;若公中佐領,或世襲之家已絕,改為公中,或人戶滋多,另編公中,或合庶姓之人,編為公中,皆以本旗不兼部務之世爵及二品以下、五品以上文武官員內簡選兼任。從前佐領一官,極為尊重,由此而歷顯官者最多,如大學士尹文恪公 【 泰】 以國子祭酒授錦州公中佐領,病免在家,尋於雍正元年起為內閣學士,證此可見其盛矣。現今只能備充侍衞,升參領,揀用綠營參遊而已。惟科目出身之佐領,尚許備列五品京堂之選,抑亦不易矣。

  ●聽雨叢談卷二

  36蒙古

  37同名蒙古部

  38漠南蒙古藩封

  39漠北蒙古藩封

  40青海蒙古藩封

  41河套等部蒙古藩封

  42西藏蒙古藩封

  43札薩克

  44九白

  45布扎 背什骨

  46瑪克什密

  47阿察布密

  48冠禮

  49鄉試同考官

  50京兆尹體制今昔懸殊

  51科場迴避

  52異姓王

  53漢人不由庶吉士入翰林

  54道員

  55明紀亦有滿蒙官

  56皮裘

  57轎頂

  58帽頂

  59謚法

  60營房

  61外省文職旗缺

  ○36蒙古

  蒙古者,西北外藩各部之通稱,如十八省之為漢人也。各省族類風俗不同,各部蒙古亦自不同也。內地以大江限南北,塞上以沙漠瀚海限內外也。 【 瀚海即戈壁地,浮沙不生水草。】 漠南六盟曰內扎薩克蒙古,屬於理藩院旗籍司,或誼屬戚畹,或著有勳勞,或率先歸附,以奉其土地人民,比於內臣。定鼎以來,屏藩攸寄,帶礪之封,爰及苗裔,錄功存舊,或選備宿衞,授以職司,編戶比丁,均與八旗蒙古無異。漠北外扎薩克四盟、喀爾喀三汗,於國初同時歸附納貢。厥後漠北蕩平,庇我宇下。康熙之世,超勇親王策棱有功,另置賽音諾顏一部,授為大扎薩克親王,俾與三汗共為北部屏翰,其恩禮均與漠南蒙古同也。至青海則元之戚族,西藏則元之臣僕,至今雖通朝貢,與稱甥舅為外戚者殊科。此蒙古四大部之梗概也。漠南以科爾沁功績最著,故封建獨繁,祿糈亦視各蒙古為厚。漠北則以超勇親王策棱戰功為多,故生沐殊恩,復邀廟配,且子孫三世繼為定邊左副將軍,北部三汗皆歸節制,功業之盛,為藩臣之最懋者。

  插罕部蒙古,元之嫡派子孫也,又曰林丹汗。天命四年,士馬強盛,橫行漠南,自稱統領四十萬衆蒙古國主巴圖魯青吉斯汗。天聰八年,亡於青海。其子額哲率所部奉傳國璽來降,封親王,位冠四十五旗貝勒之上。編其衆為旗,安置義州。其弟襲爵,傳至布爾尼,當康熙十四年吴三桂之變,徵其兵不至,且煽奈曼等部同叛。命信郡王鄂扎督師,圖海副之,率不附逆之科爾沁等部蒙古兵討之,犂其庭為牧廠,移其衆於宣化、大同邊外,編為二翼。其旗內官事地土,治以獨石、豐鎮等四廳,轄以都統,隸於理藩院典屬司。此八旗在蒙古四十九旗之外,官不得世襲,事不得自專,與各扎薩克蒙古君國子民不同。又歸化城土默特蒙古二旗,明順義王俺答之後,先滅於插漢。太宗平插漢,仍其故封,還其王印,旋以叛除之。定鼎後,封為輔國公世爵,不理旗務。其部衆均隸於將軍、都統,治以理事同知、通判,與在京之八旗蒙古相同,而與插漢大同小異。 【 插漢即察哈爾。】

  科爾沁部,在喜峯口外,天命年來歸,乃元太祖弟哈薩爾之後,明初置兀良哈三衞之一也。因同族有阿魯科爾沁,乃號嫩江科爾沁以別之。其扎賚特、杜爾伯特、鄂爾羅斯三部,皆科爾沁一部所分,兄弟同牧也。自天命年來歸,至乾隆初,冊后三,尚主八,有大征伐,輒屬櫜先驅,功在竹帛,又非直親懿而已。

  鄂爾多斯,天命九年來歸,乃元太祖十六世孫巴爾蘇之後,居河套中,設扎薩克七,各治一旗,自為一盟,為蒙古一大部也。

  奈曼部、敖罕部俱天命元年來歸,巴林部□年來歸,克什克騰部八年來歸,烏珠穆沁部八年來歸,蘇尼特部九年來歸,浩齊特部八年來歸,喀爾喀左翼順治十年內附,均為元太祖十五世孫達延車臣汗之裔。

  扎魯特天命二年來歸,元太祖十八世孫之後。

  翁牛特七年來歸,元太祖弟諤楚因之後。

  阿巴哈納爾部崇德時來歸,阿巴噶部天聰九年來歸,元太祖季弟勒格圖之後。

  茂明安天命八年來歸,元太祖仲弟後。

  喀爾喀皆成吉思汗之後,元太祖十五世孫、車臣汗之季子格呼森扎賚爾,有曾孫阿巴岱,世號土謝圖汗者,與其旗車臣汗、扎薩克圖汗,共為三汗。其地東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北界鄂羅斯,南盡瀚海。又謂之和林,元代發祥之基也。雍正年增置賽音諾顏部一部,共八十二旗。皆天命時通使,國初始來歸。

  厄魯特,其部曰衞,又曰準噶爾,有四種,與土爾古特、回特、唐古特,雖均為蒙古之族,亦如滿洲之有島居邊氓錫伯、鄂倫春也。自噶爾丹誅夷後,更不得與蒙古比矣。

  青海和碩特部,元太祖弟哈薩爾之裔,十九傳至明末稱固始汗。又土爾扈特四旗、準噶爾綽羅斯二旗、輝特一旗,則出自元太師脫歡之後。西域蒙古、四衞拉蒙古,皆脫歡及瓦刺也先等之裔。

  ○37同名蒙古部

  科爾沁,一居嫩江,一居阿魯,均一族也。喀爾喀,一居京旗,為舊喀爾喀;一居漠北,為外扎薩克四部;一居喜峯口、張家口外,為內扎薩克左右翼。此二翼,一為順治十年中路台吉木塔爾與其汗有隙,率千餘戶來歸,封親王,賜牧張家口外,列入內扎薩克,是為右翼;一為康熙三年西路台吉袞布伊勒登以其汗為同族所戕,部衆潰散,乃越瀚海來歸,賜牧喜峯口外,是為左翼。杜爾伯特二部,同名異族,一為扎薩克科爾沁同派,一為厄魯特也。土默特有三部,一為右翼,乃元太祖裔;一為左翼,乃元臣濟拉瑪裔,與右翼為近族,隸歸化城旗籍。

  ○38漠南蒙古藩封

  科爾沁六旗,親王四人,郡王四人,貝勒二人,貝子一人,鎮國公二人,輔國公六人;扎賚特一旗,貝勒一人;杜爾伯特一旗,貝子一人;郭爾羅斯二旗,鎮國公一人,輔國公一人,一等台吉一人:四部十旗為一會盟於哲里穆。敖罕一旗,郡王一人,貝子一人,輔國公一人;奈曼一旗,郡王一人;翁牛特二旗,郡王一人,貝勒一人,貝子一人,鎮國公一人;巴林二旗,郡王二人,貝子二人,鎮國公一人;扎魯特二旗,貝勒二人,鎮國公一人;喀爾喀左翼一旗,貝子一人;阿祿科爾沁一旗,貝勒一人;克西克騰一旗,一等台吉一人:八部十一旗為一會盟於召烏達。

  喀喇沁三旗,郡王一人,貝子一人,鎮國公一人,輔國公二人,一等塔布囊一人;土默特二旗,貝勒一人,貝子一人,附喀爾喀貝勒一人:二部五旗為一會盟於卓索圖。烏珠穆秦二旗,親王一人,郡王一人,貝勒一人,鎮國公一人,輔國公一人;阿霸垓二旗,郡王一人,貝子一人,輔國公一人;蒿齊忒二旗,郡王二人;蘇尼特二旗,郡王二人,貝子一人,輔國公一人;阿霸哈納爾二旗,貝勒一人,貝子一人:五部十旗為一會盟於錫林。

  四子部落一旗,郡王一人;喀爾喀右翼一旗,貝勒一人,貝子一人,輔國公一人;毛明安一旗,貝勒一人,[一等台吉一人;烏喇特三旗,鎮國公一人,]輔國公一人:四部六旗為一會盟於烏蘭察布。

  鄂爾多斯七旗,郡王一人,貝勒二人,貝子三人,輔國公一人,一等台吉(各)一人,自為一會盟於伊克召。每會設盟長一人,副盟長一人。惟歸化城土默特會盟,不設盟長,均集於本城,聽簡命大臣裁定。

  ○39漠北蒙古藩封

  喀爾喀後路土謝圖汗二十旗,汗一人,親王二人,郡王一人,貝勒二人,輔國公七人,一等台吉八人,為一會盟於汗阿林。

  東路車臣汗二十三旗,汗一人,親王一人,郡王一人,貝勒、貝子各二人,鎮國公三人,輔國公三人,一等台吉十四人,為一會盟於克魯倫巴爾河屯。

  西路扎薩克圖汗十七旗,汗一人,貝勒一人,鎮國公三人,輔國公六人,一等台吉九人,為一會盟於扎克畢賴塞欽畢都里也諾爾。

  南路賽音諾顏大扎薩克親王二十二旗,大扎薩克親王一人,郡王二人,世子一人,貝勒二人,鎮國公二人,輔國公八人,一等台吉九人,為一會盟於齊齊爾里克。每歲各以副將軍考覈,間歲以參贊大臣前往會覈,統聽於烏里雅蘇臺定邊左副將軍裁定。

  ○40青海蒙古藩封

  厄魯特二十一旗,回特三旗,土爾古特四旗,喀爾喀一旗,親王一人,郡王三人,貝勒一人,貝子二人,鎮國公一人,輔國公五人,一等台吉六人。以上四部落皆散處,不分畛域,聽於西寧辦事大臣統制。

  ○41河套等部蒙古藩封

  賀蘭山厄魯特一旗,貝勒一人,鎮國公一人。

  烏蘭烏蘇厄魯特二旗,貝子二人。

  推河厄魯特,一等台吉一人。

  額爾濟內土爾古特一旗,貝勒一人。

  都爾伯特十四旗,特古斯庫魯克汗一人,親王一人,郡王一人,貝勒二人,貝子四人,輔國公二人,台吉五人。以上各部落,悉聽定邊左副將軍裁定。察哈爾游牧一旗,聽治於察哈爾都統。

  ○42西藏蒙古藩封

  輔國公二人,一等台吉一人,噶布倫四人, 【 內一人用輔國公兼之。】 戴琫五人,第巴三人,堪布一人,聽駐藏大臣節制。

  ○43札薩克

  扎薩克乃藩封掌印之稱。朝廷選蒙古王公之賢能者,授為扎薩克。 【 亦有世管扎薩克。】 每旗一人,不拘爵秩大小,其餘散秩王公,悉聽其令。所屬亦有都統、副都統、參領、佐領、驍騎校、 【 較內地官各殺一級。】 族長、什長等官,均於本旗台吉內選充。台吉亦分等第,頭等視鎮國將軍,皆蒙古汗王之宗族也。

  ○44九白

  朝廷撫有屬國,厚往薄來,皆有任土之貢。蒙古地在沙漠,罕有出產,每爵獻白馬八匹、白駝一匹,謂之九白貢。

  ○45布扎 背什骨

  布扎者,蒙古語也。年終集喇嘛於中正殿,建誦經道場,祈福送祟,羽葆幢幡,鼓樂跳舞,亦古人鄉儺之義。劉若愚《酌中志》略云,番經廠跳步叱,神廟時教宮女數人做法事,惟弓足者不能跳步叱,是明季已有此禮矣。布扎,即步叱,番語對音,無定字也。

  背什骨,即鹿踝骨也。滿洲舊俗,歲暮擲抵鹿踝骨為戲,以為宜男之慶。每年年終,武備院例進若干對。

  ○46瑪克什密

  瑪克什密,舞也。朝廷燕饗大典,百舞咸進。揚烈舞,衣鎧冑,持戈戟。喜起舞,披一品衣,佩儀刀。起舞翩躚,宣揚功烈,皆以侍衞充之,命之曰喜起舞大臣。其餘諸舞,各有職司,不用侍衞。按古人君臣燕饗,每起舞上壽,即韶舞、七德舞之制也,後世此禮漸失。我朝事法三代,斯禮猶存古風。

  王伯厚《玉海》云,樂之在耳者為聲,在目者曰容。故聖人假干戚羽旄以表其容,發揚蹈厲以見其意。黃帝時有雲門舞,顓頊有承雲舞,陶唐氏有咸池舞,舜有韶舞、干羽舞、籥舞、八伯樂舞,夏有六佾、八佾,禹有商舞,商有干舞,周有六舞:(■〈巾支〉舞)帗舞、羽舞、■〈羽上王下〉舞、旄舞、干舞、人舞。小舞,漢靈星舞也。《文王世子》云,凡學世子學士,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禮記·明堂位》: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積,裼[而]舞大夏。《內則》云,十有三年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舞大夏。《春官》注云,學士、卿大夫諸子學舞,二千石及六百石、關內侯、五大夫,取適子高七尺以上、年二十到三十、顏色和順、身體修治者為舞人,與古用卿大夫同義。又《玉海》周祀天圜丘注云,古制天子親在舞位云云。按此數說,是古人舞禮最尊,天子公卿皆在舞列,與今之瑪克什密同也。

  謹按喜起舞,即古之手舞、人舞也,揚烈舞,即古之干戚舞也。服一品衣者,即古之冕而舞、皮弁舞也。

  ○47阿察布密

  阿察布密,清語也。凡婚禮,新婦入門行合卺禮,以俎盛羊臀一方,具稻稷稗三色米飯,夫婦盛服並坐,飲交盃,餕不用醬而具白鹽,即古人共牢而食之義,清語曰阿察布密。次日廟見之先,新婦抱柴送於廚,亦古人中饋羹湯之義也。

  ○48冠禮

  海內冠禮久失,惟國家存之。公孫冑子十八歲方許拜官,宗室子二十歲始冠頂戴,童生入學後有冠頂之禮。

  ○49鄉試同考官

  順治二年,定京闈鄉試同考官用中行及候選進士,如不足,行取在外推官、知縣,來京充當,嗣後漸用部郎,最後始用翰林。直省鄉試同考官,初用鄰省推、知、教官及鄰省在籍候選進士,自乾隆年始,專用本省州縣。

  ○50京兆尹體制今昔懸殊

  《池北偶談》云,明季都察院臺儀,最為嚴重,兩京府尹三年考察,見堂候堂班退司務廳報官銜,由階升堂,至檐下行一跪三揖禮,府丞則離檐一二尺行禮。今府尹不復臺參,府丞在吏部過堂,行一跪禮,往往恥之云云。是康熙年府尹雖由四品京卿推補,而府丞京察時仍行一跪禮。今府尹、府丞俱為京堂轉階,卿寺敵體,無復在部院參跪之例,似更尊於昔矣。且今京外官在吏部謁堂,知縣、筆帖式皆一揖不跪,又不獨府丞矣。

  按唐制臺儀亦極嚴重。李紳為御史大夫。韓愈為京兆尹,特詔不臺參。紳劾愈,愈以詔不臺參奏辯。是明之臺儀,仍沿唐制也。

  ○51科場迴避

  唐人始重進士科,憑文取士,不以人品之美惡定去取也。然其時主司舉子,關節交通,不以為怪,乃至宗族子弟,亦不迴避。如尚書董絢主春闈,其母曰:「近日崔、李侍郎,皆與宗族及第,汝於諸葉中擬拔誰耶?」絢曰:「莫如沈先、沈擢。」母曰:「二子早有聲價,科名不必在汝。沈儋孤寒,鮮有知者,宜拔置也。」絢遂放儋及第。此固賢母之德,然以朝廷公器,為宗族之私,胡可為訓也。本朝康熙年間,已有迴避宗族之例,而翁壻甥舅皆不迴避,見於《香祖筆記》。今則僚壻姨甥,無不迴避,且糊名易書,暗中摸索,防嫌更密,知人益難。惟外簾不操文柄,亦一例迴避,似覺太嚴,竟有士子一連四五科皆以迴避不得預試者。若當壯盛之時,蹉跎十餘年,即成衰老,深為可惜。從前於迴避士子另設一場,最為允當。

  ○52異姓王

  國初輔運開基,多由宗室王公。其異姓封王者,惟孔有德封定南王,耿仲明封靖南王,尚可喜封平南王,吴三桂封平西王,孫可望封義王。孔王舉家殉於桂林,無嗣爵除。耿王孫精忠以叛削。尚王子之信緣事亦革爵。孫襲三次王爵,至其第三子孫澂灝以言者論列,降襲慕義公,今改為一等輕車都尉罔替。此外惟正黃旗滿洲揚古利,由超等公追封武勳王。鑲黃旗滿洲大學士忠勇公傅恆及其四子福康安,由大學士忠銳嘉勇貝子均追封郡王。又福建海澄公黃芳度追封王爵,謚忠勇。本朝二百年,異姓追封王爵者,只此四人。而生封貝子者,亦只福邸一人。今武勳王之後襲封武勳公罔替,忠勇公之長裔襲封忠勇公罔替,忠銳嘉勇郡王之後襲封忠銳嘉勇公罔替,章服比照鎮國公,黃芳度之後襲封海澄公罔替,洵異數也。

  ○53漢人不由庶吉士入翰林

  翰林官必由庶吉士陟階,沿明制也。然明初宋文憲、王文忠、宋文敏、朱備萬,皆非庶常起家。其後梁用之以陽春令為修撰;金文簡、王希範以給事中,黃文簡以中書舍人,胡若思以桐城令,均改檢討;楊文貞以審理副為編修;劉忠愍以主事,李文達以郎中為侍讀,亦未嘗專用庶常。其必用庶常專試八比文字,始自成化之紀。當時鄭端簡 【 曉】 已有不必盡得人材誠一弊政之嘆,並言翰林專用庶吉士,由成化、弘治始。然考其後,萬曆庚戌不選庶吉士。崇禎中考選推知,以科道翰林兼用,惜其錮習已成,堅不可解,僅用劉正宗、薛所蘊、黃文燦、張縉彥數人而已。本朝由他途入詞垣者,非僅旗人為然,順治以前,癸未進士召入翰林者,王崇簡、杜芳、周爰訪、張丕吉、魏天賞、喬廷桂、岳映斗諸人皆是也。若進士出身由他官選詞館者:康熙年,王士禛以郎中改侍講,杜鎮、魏學誠以中書舍人改編修,王原祁以給事中改中允,錢以塏以左通政改少詹事,趙申季以廣西知縣改編修,康五瑞以給事中改侍讀,陳聶恆以主事改檢討,趙殿最以按察使改少詹事,陳厚耀以教授改檢討,方苞以會試中式舉人授中允,陳學海以御史改檢討,王懋竑以教授改編修;雍正年,陳宗楷、黃岳牧均以景山教習改編修,姜穎新以景山教習改檢討,曹洛禋以舉人助教授司業;乾隆年,陸錫熊以部郎改侍讀,程晉芳以主事改編修,黃鉞以主事改贊善,邵晉涵、周永年、胡榮、朱鈐、吴紹燦、余集,均以前科歸班進士改翰林。其已謫外重入翰林者:康熙年,兩淮運副李昌垣、大理寺副郭芬。以大臣革職而授編修者:乾隆年,巡撫孫士毅;嘉慶年,侍郎鮑桂星;道光年,總督李鴻賓。由諸生而入清華者:康熙年,靜海勵杜訥、錢塘高士奇。由舉人而為詞臣者:乾隆時王延年。又康熙己未宏博科入翰林五十人,乾隆丙辰宏博科入翰林十九人,多非科目出身。一時夙學經生,韋布名士,皆得以文章華國,奮跡玉堂,尤為盛事。至太原傅山、秀水朱彝尊,誓不以王氏八比之學致身仕宦,卒至皆償其願,非遭逢休明之世,豈易得哉。此外不由進士而蒞翰詹者,應不止此,容考輯續入。

  謹按國初內三院、都察院,均有庶吉士。明季庶吉士或在中書,或在文華堂,後改置於翰林院,此事見於姜南《蓉塘詩話》。《居易錄》亦引其說,云六科均有庶吉士,徐孟昭曾為禮科庶吉士。是明季專用吉士出身,原非專用詞林也。

  又按明永樂閣臣七人,解縉由中書庶吉士出身,是中書署亦有庶吉士,非僅設於翰林院也。黃淮由中書出身,楊士奇由吴府審理,金幼孜由給事中,胡儼由鄉科華亭教諭;洪熙中,權謹由樂安知縣;宣德中,張瑛由寧州訓導,陳山由鄉科教諭;景泰中,俞綱由郕府審理,王一寧由主事;天順中,薛瑄由御史,李賢由主事;正德中,劉宇由上海知縣,曹元由工部主事;嘉靖中,楊一清由中書,袁宗昂由進士興府長史,張孚敬由主事,桂蕚由丹徒知縣,夏言由行人,許讚由推官,均未嘗專用翰林入相。惟自許讚而下,歷嘉靖、隆慶、萬曆、天啟數世,未用他途之人。及至崇禎末年,五十宰臣中,始一用知縣出身之張至發、程國祥、魏炤乘、謝陞、吴甡,推官出身之薛國觀、范復粹、范景文,教授出身之楊嗣昌,主事出身之方岳貢也。又按崇禎四年辛未,考館後,因內閣票擬疏中有何況二字,誤以為人名票出,上摘而詰讓之,遂有翰林內外兼用之旨。甲戌、丁丑皆不選館,以俸深候考知推,選授編檢等官。至庚申廷試召對,親拔趙玉森等授以檢討,命蔣德璟、王錫袞教習之。

  ○54道員

  直省吏戶禮工之政治於布政使,刑政驛傳治於按察使。若官吏黜陟遷除,則布政使主稿,會於按察,達於巡撫,而後奏咨也。有總督省分,凡涉海疆苗疆及道府大缺黜陟,總督前銜,會於巡撫;其百僚之遷除,及吏戶禮工刑諸政,巡撫主稿,會於總督也。惟兵戎之政專屬總督,無總督兼轄省分,則巡撫必加提督銜,始能控制。 【 直隸、四川、甘肅無巡撫,是以總督必兼巡撫銜。】 自此而降,則府治府,州治州,縣治縣也。直省幅員遼闊,兩司鞭長莫及,初設左右布政、參政、按察副使、參議、僉事等官,分治各道。按某道猶言某省也。唐分天下為十三道,明因之,乃置監司巡守各道,嗣後裁參政、參議、僉事各官之名,而留各道之缺。是去其定位之銜,而指所治之地為官名,似議者之誤矣。守道、鹽道、糧道,原為布政之貳,應用四品雲雁補服;巡道乃按察之貳,應用獬豸,今一例俱用獬章亦誤也。且御史監察某道,不得謂之道員;副都御史巡撫某省,不得謂之省員。今監司分巡、分守某道者,乃謂之道員,似宜正之。

  又乾隆以前品級,考布政司參政從三品,按察司副使正四品,布政司參議從四品,按察司僉事正五品。是從前之道員,品級不同,各視其本官坐銜也。

  ○55明紀亦有滿蒙官

  國初大臣石廷(玉)[柱],其先為滿洲蘇完瓜爾佳氏,有名石翰者,仕明為指揮,遂以石為氏,歸誠本朝,入於正白旗漢軍。又劉麟圖,蒙古人,官明朝山海關副將,順治五年來歸,入鑲白旗蒙古,予三等男世爵。又滿洲佟佳氏,其仕明來歸者,入於漢軍。然則明紀仕宦已有滿洲蒙古之人矣。

  按勝國永樂時,有小達兒兵三千,又各指揮多有蒙古人。洪武十五年,命侍講火原潔譯蒙古字。我朝天聰五年九月,明援錦州之圍,有副將桑阿爾寨,此皆見於正史者。是明季蒙古人入仕者甚多,其由複姓改為漢姓者,難更僕數。又英宗時,發內官曹吉祥之謀者都指揮完者禿亮,黨於曹者伯顏也。唐之蕃將如僕固懷恩者,更難枚舉。

  ○56皮裘

  經傳所記,古人衣裘,皆毳外革內,後世毳內之制,未考始於何時。本朝惟外褂之毳向外,若袍襖皆向內也。親王郡王而外,不准服用黑狐。文職一二三品,許服毳外貂鑲朝衣,武職三品弗及也。文四品、武三品,准服貂鼠、猞猁猻。五品至七品筆帖式、護軍校,准用貂皮領袖帽沿。八九品官不許穿貂鼠、猞猁猻、白豹、天馬、銀鼠。若侍衞、翰詹科道、軍機章京,無論品級,均照三品服色。其往口外寒冷地方出差之滿洲、蒙古、漢軍官員,均准照常穿用貂鼠、猞猁猻,不拘品級也。 【 外毳之褂,公趨只准穿貂鼠、海龍,每歲十一月朔為始,二月朔止。雜色皮只充便服。】

  ○57轎頂

  轎頂惟乘輿及貴妃以上用金,妃嬪用銅質錟金,親王、郡王、一品大臣用銀。等而下之,或錟銀,或光錫。惟衍聖公用金,呼圖克圖用金,正乙真人用五岳朝天, 【 類筆架而方。】 均不知何所本也。固倫公主轎頂亦用金。

  ○58帽頂

  帽頂之制,始於崇德元年二月。其時惟固山額真、各部承政用寶石嵌金頂,其餘品官皆金頂。四年,重定冠制,親王冠頂三層,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八顆,夏日朝冠前舍林嵌東珠四顆、後金花嵌東珠四顆。順治元年,定諸王帽頂嵌東珠十顆,夏朝冠前金佛嵌東珠五顆,後金花嵌東珠四顆。二年,改上下坐各嵌東珠四顆,上下節各嵌東珠一顆,金佛嵌珠五顆,帽後金花嵌珠四顆;郡王冠頂三層,共嵌東珠八顆,舍林嵌東珠四顆,後花嵌東珠三顆;貝勒冠頂三層,共嵌東珠七顆,前舍林三顆,後花二顆;貝子冠頂三層,嵌珠均減一顆;鎮國公帽頂二層,共嵌東珠五,前嵌東珠一,后嵌松石一顆;輔國公減一顆;鎮國將軍以下帽頂均一層,涼朝冠無前後花佛,上銜中嵌,各按品級,不備載;超等公帽頂一層,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三顆;民公侯伯嵌東珠一顆;品官各照其銜遞殺,此皆朝冠之制也。平時帽頂,至雍正五年始剏,初制一二三品皆用珊瑚,四品用青金石,五六品均用水晶,七品以下俱用金頂,生監用銀頂。雍正八年始定今制。 【 雍正五年以前,三品以上朝冠皆紅寶石頂,亦於五年改定。】 諸王、貝勒之朝冠,用紅寶石,一品大臣亦用紅寶石,其分別處在一用長圓如苞,一用六楞。 【 凡異姓世爵,無論滿漢,皆曰民公侯。】

  ○59謚法

  謚法或以一字為貴,或以二字為貴,輒無定議。獨孤及《毘陵集》呂諲謚議,初擬謚肅,而度支郎嚴郢駁之,謂國家故事,宰相皆謚二字,以旌德章善,請謚忠肅。獨孤及復駁之云,文王、周公、晉文公,武功極盛,皆謚為文。冀缺、甯俞、隨會,文德豈不優,而皆謚武。三代而下,樸散禮壞,乃有二字謚,非古也。唐興,杜如晦謚成,王珪謚懿,陳叔達謚忠,溫彥博謚恭,岑文本謚憲,唐休璟謚忠,魏知古謚忠,此皆當時赫赫以功名居相位者,不過一字。由此觀之,二字不必為褒,一字不必為貶。若褒貶在字數,則是文、武、成、康不如威烈王、慎靚王也,齊桓、晉文不如魏安釐、秦莊襄、趙武靈、楚考烈也。其言甚辨,卒從是議。是在唐時已不知一字二字之例謂何矣。宋人又重一字,歐陽修欲謚文而不可得,乃謚文忠。其時臣工謚法,最重文正,今人亦踵其說而不知其所始。按《梁溪漫志》云,謚之美者,極於文正,司馬溫公嘗言之,而身得之惟公與王沂公、范希文而已。若李司空 【 昉】 、王太尉 【 旦】 ,皆謚文貞,後以犯仁宗嫌名,世遂呼為文正,其實非本謚也。如張文節、夏文莊,始皆欲以文正易名,而朝論迄不可,此謚之不易得也如此。又《野獲編》云,劉瑾欲中傷楊邃菴 【 一清】 ,李西涯 【 東陽】 力救乃免。及西涯病篤,楊慰之曰:「近代以來,文臣無有謚文正者,如有不諱,請以謚公。」西涯頓首稱謝。卒後果謚文正。此竟以天下之公謚,報臣門之私恩,已失其正矣。有人譏京鏜改宋人詩云:「文正從來謚范王,如今文正卻難當。大風吹倒梧桐樹,自有旁人說短長。」此明人之說也。本朝謚法,均有定制,親王、郡王,生前原有封號,是以予謚用一字。自貝勒、一品大員,咸謚二字。二品以下,例不予謚,或忠藎卓著者,出自特恩,不在定例。按《鴻稱冊》中,羣臣得用之謚,以忠字為第一,文字為第五,正字為第四十二。然則文正之謚非為至極,何以今人稱尚,仍貴文正。蓋《謚法》云,肫誠翊贊曰忠,危身奉上曰忠,道德博聞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心無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宋人最重道學,以文正二字之義,實與道學表裏,因而重之。迨我國初,理學諸子又以道學相尚,推而尊之,遂致相惑不解。其實文正之謚,遠出文忠四十字之下也。

  凡由詞館出身者,無論改官文武,例准以文字冠首,如道光末年,荊州將軍宗室鐵麟之謚文恪也。若大學士則無論何途進身,皆謚文字。蓋大學士即學士之長,本為詞臣,入閣與入翰林同。惟雍正七年,賜吏部侍郎署直隸總督贈禮部尚書何世璂謚端簡,何亦詞臣,未詳不用文字之故。又乾隆二十一年,兵部尚書參贊大臣鄂容安,以陣前捐軀請謚,內閣擬文剛、文烈二謚奏進,上去兩文字,賜謚剛烈,此異數也。

  謹按國初親王謚用一字,郡王謚用二字。其後郡王亦改用一字,惟康熙元年追封和碩親王呼(字)[塞]謚惠順。大臣中未官大學士、翰林而謚文者,惟輔政大臣一等公索尼謚文忠,內務府總管丁皁保謚文恪,及咸豐年,總督周天爵謚文忠,山東巡撫李僡謚文毅。任閣臣而未得文謚者:滿臣中,順治年,弘文院大學士李率泰謚忠襄,國史院大學士陳泰謚忠襄,康熙年,弘文院大學士巴哈納謚敏壯,國史院大學士蘇納謚襄愍,武英殿大學士銜莫洛謚忠愍,乾隆年,體仁閣大學士楊應琚謚勤慤,協辦大學士阿里袞謚襄壯;漢臣中,順治年,建極殿大學士謝陞謚清義。此皆不照常格,出自特謚者也。

  古之賜謚者,如周公、尼父、孟武伯、季文子、孟懿子諸謚,皆各因名位高下,等其公伯之稱。自宋元而還,予謚者僅曰某某,不繫公侯之字,如所謂某某公者,皆私家自稱之辭,非定名也。本朝因之,不改其例。按六朝時,殷景仁謚文成公,沈慶之謚襄公,柳文景謚忠烈公,王曇謚文侯,王華謚宣侯,范泰謚宣侯,張暢謚宣子,何偃謚靖子,猶有古制也。又按衞大夫公叔(枝)[拔]謚貞惠文子,後世以三字為謚者鮮矣。

  國初大臣予謚,皆由內閣大學士、學士傳旨,問九卿詹事科道:「某官某某應否予謚?」九卿等議其行實以聞,或予或否,出自上裁。如康熙三十年八月,保和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梁清標卒,三十一年二月,吏部尚書蘇赫卒,皆無謚。凡此無謚者,其時甚多,不僅二公也。當議謚時,九卿稱蘇赫品行官業曰明敏決斷。致仕大學士成克鞏,卒於三十年五月,亦無謚。

  《居易錄》云,本朝典例,滿洲部院大臣,必歷內閣學士,乃得充經筵講官,歿得謚文。其官詹事府、侍讀侍講學士、祭酒以下者不得與,似與今時稍有同異。今則由翰林出身,均得謚文;大學士、協辦大學士,無論何途出身,皆得謚文。

  ○60營房

  杜甫詩云,「安得廣廈千萬間」,此不過奇情慨想之詞,非實具其事也。康熙三十四年,上念京中八旗貧乏兵丁,賃廡需費,特命於八旗教場相近處,各建住房二千間,共一萬六千間,以庇貧乏。續又於城內隙地及各省駐防建屋,為官兵棲止之所,共計不下十萬間。此實曠古未有之殊恩也。

  ○61外省文職旗缺

  國初外省督撫藩臬,多用漢軍人,藩臬缺出,以漢軍郎中、御史與漢人之參政等官,相間推補。其後滿洲郎中、給事中、御史,亦推擢布按兩司,與漢軍同。嗣又定山西、陝西、甘肅之督撫藩臬及霸昌道、口北道、歸綏道、鎮迪道、各省理事同知、通判,均用旗人;鹽政、織造、粵海監督、淮安監督、九江道,均用內府人。此外旗缺同、通、州、縣,西北口外甚多,俱載《會典》,不及備記。現在各缺,仍遵舊制,不用漢人,惟山陝兩省大吏,今已多用漢員,不知始自何日。